查看原文
其他

我到底为啥没回美国?

2017-01-09 小飞机 奴隶社会


题图:来自电影《十二怒汉》。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998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这两天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经历。虽然之前也写过一些文章,但从未如此受关注。在发文之前,我和妈妈笈编辑部的伙伴们表达过,不怕被骂吗?因为我心里还是有点顾虑的,指责容易,自省和行动很难。结果大家都表示没看出来骂点在哪。于是我们几个就无知无畏地发了。

三天过去,《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这篇文章在我们订阅量不足两万的自留地上点击过了4万,奴隶社会上过了400万,其他各个平台上的转载我们没有统计,白名单开到手软。

第一天我很高兴,确切地说是惊喜,原来能够接受我的“歪理邪说”的人还不少呢。后来渐渐批评声起,到了第三天,被评为“最近微信上大家都骂的文章”。其实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反应。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传播自己的一个想法,让大家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从这个角度衡量,已经算很有成效了。

但看了太多负面的评论,甚至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也出来批评,我一方面感到荣幸,一方面觉得有必要把文章中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再补充一下。希望和持不同意见的、但还愿意交流的大家探讨,也对支持我想法的朋友们有个回应。

不过通过这两天我已经深深地感到,社会已经被撕裂,大家都生活在不同的圈层里,互相都不愿意去了解对方,所以或许永远无法说服那些不愿走进你所在圈层的人。但我很喜欢那个在海边不断把被冲上海岸的成千上万条小鱼一条一条扔回去的小男孩的故事,虽然整个鱼群还是会死,但被扔回去的每一条都有可能成为新鱼群的开始。

关于逻辑

听到很多批评我的文章没有逻辑的说法。作为自诩的科普界热血青年,很愿意和大家探讨逻辑的问题,毕竟这是科学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

就从说我“转嫁政府责任到大众身上,宣称雾霾都是人民消费引起的”这点说起吧。这里最大的误解在于,充分和必要条件的混淆。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逻辑误区之一。

误区一:充分和必要条件的混淆

很多事情都是必要不充分的关系,比如乌云和下雨。下雨一定有乌云,乌云可不一定下雨。过度消费与雾霾也是一样。

我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政府没有问题,也没有说过雾霾“都”是大家消费造成的。过度的消费只是雾霾严重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已,并不是唯一条件或充分条件,其他那些显而易见的、被大家每天批评的政府过失,我并没有任何的否定。

同样的道理,有反驳我说美国人都浪费,怎么没有雾霾,所以你没逻辑。这就像是说:有乌云的大阴天,根本没下雨,就得出结论乌云跟下雨没任何关系一样。

关于美国,我其实已经说过,他们浪费得起。一是污染源都已经随着全球化生产迁出了国境,二是人比我们少,造不成那么严重的影响,当然法制也是重要的原因。

由此引申,有朋友和我讨论说等我们的重污染都迁到非洲,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可是非洲人就不是人了吗?欲望总要有人买单,只要不是我。这种思想真的很让人寒心,但就是冷冰冰的现实,这就是《Plastic China》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啊。

误区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由充分必要条件引发的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只要我没大肆批评政府,就是为政府开脱。只要我倡导谨慎消费,就应该完全不消费,最好自杀。

但大家需要清楚,只要不是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是不能反向推断的。现实生活中,必要又充分的情况实在是凤毛麟角。我想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应该明白,世界上几乎不存在黑白,都是灰度啊。

还说人口的问题。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对中国庞大的人口负担的评价几经反转。老一辈被洗脑说人就是生产力,于是一家生七八个也不稀奇。我们上学时说中国本来地大物博,因为人口负担太大导致种种问题,一定要计划生育。后来全球化了,中国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弯道超车,有了现在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巨大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人口多到底好不好?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消费是同样议题,我并没有说消费要完全禁止,而且也提到了消费增长是发展的动力。我明确说了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谨慎消费的同时可以继续推动法制,这两者之间倒真是没什么矛盾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分析利弊,寻找平衡,而不是在好不好对不对之间非要一争高下。越在社会中成长,越发现中庸之道最难。这世界上恐怕就没有两全其美,都是利弊间的交换和平衡而已。

到底为什么不回美国?

这是招骂的热点,或者说我文不对题,或者对我各种美好猜测。

文不对题我部分同意。原标题其实是《雾霾之下,你我都无权袖手旁观》。奴隶社会这边换了一个更吸引眼球的标题,是在传播量和招骂之间权衡的结果。

对美好猜测回应如下:我不是党员,也从来没申请过绿卡,按现在城市“中产”有房有车的标准,真正的中产阶级还不一定收留我。文章一度被禁止转载,所以五毛也不是我想当,就能当的。至今也没什么官方口径搭理过我,原创小号上打赏的人不到50个,好像好多骂我的文章都不止如此吧。 

对于到底为什么不回美国,其实这篇文章的结尾有提到,既然大家在质问,我愿意再说一些幼稚但坦白的想法。说得不好听一点,是自私,好听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支持下的利害相权。

我之前的文章有一篇是自省自己的成长过程的。我大学毕业时就是典型的“空心病”患者(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学霸妈妈的自省: 不求孩子当学霸)。昨天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十年了,大家都不再是当年的迷茫模样。席间有一个同学问我觉得MIT到底带给了我什么。我想了半天,就是重塑了价值观吧。

MIT的校训是Mens et Manus,翻译过来是Minds and Hands,知行合一。我们要做有理想又有行动力的人,think big,真正去解决些问题。人的一生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走向死亡,每个人都是如此微不足道,钱啊房啊最后又能怎样呢?多少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又眼看他楼塌了的故事?

说得更不着边际一点,人类的克制哪是要保护地球,明明是保护自己。地球才不在乎你的这点破事儿,人家什么恶劣条件没见过呢?所以到底为了啥活着?我想来想去,选了留下点影响这个选项。自己心里是乐观的,再通过解决一些问题帮助更多的人活得高兴一些,就够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选了回国,选了教育,并且下定决心好好干。对孩子们没有愧疚,我是我,他们是他们。我能给的爱我全给,我的选择也不用为他们负责,他们有他们的精彩。

还要补充一句,这可不是说别的选择就不好了,只是陈述事实,没有观点,大家千万别多想。

关于圈层的固化

最后想说说这个话题,这是新想法,是我此前没有思考过的。我不怎么看微博,这次也是被朋友提醒说微博也是个影响很大的平台,可以试试,这一试对我而言几乎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开始星星点点的批评到铺天盖地的谩骂。尤其是作为一个妈妈,看到孩子被诅咒真是很难受。

我看过一句很让我动容的话“孩子是生命中出现的唯一不能失去的东西”,一下解释了我有了孩子后所有的焦虑、敏感、担心,因为妈妈们都知道失去是必然的结局。所以罗一笑的事件,汹涌的网络波涛下,我真的只看到孩子最后还是走了,对父母是多么大的心灵创伤。我也曾经很不理解,对我人身攻击也就算了,可以随意诅咒孩子的人,难道自己都没有孩子吗?

不过今天跟我妈妈聊了几句,我忽然明白了。她说你的文章我看了,写得很好,我觉得你自己的看法也改变了许多。我突然想起出国前和实验室一个师兄的对话。我对他说太好了,我终于要逃离这个黑暗的国家了。师兄说,国家培养了你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让你逃走阿。当时觉得脸红,但也义正词严。

我生在一个小城镇,非常普通的家庭,成长过程中就是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见到的似乎都是政府的腐败无能,教育的僵化,社会的不公。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民主公平的美国了,这有什么错呢?

如果没有在美国的七年,见了传说中的一切并不如传说一样好,如果没有回国后的经历,发现传说中的坏也没有那么坏,我可能和批评我的人一样。

所有的人都有内心正义化的需求,都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形成看待问题的观点,并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追求内心的平静。所以观点没有对错,大家都在找观点一致的人抱团取暖而已。

于是一个个的圈层形成了,互联网让大家更容易找到一个圈层里的人,大家在这里互相支持,同时恐怕得通过否定其他圈层来巩固自己的正义。

好还是不好,我无法判断,还是灰度。不过我很希望圈层间能有有效的交流,进化是因为多样性,如果都只在自己的同类间寻找舒适感,生活在自己的泡泡里不看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是好事。去年的黑天鹅还不够多么?只是交流的方式还很需要探讨。所以教孩子审辩性思维、逻辑、同理心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就说这么多吧。微博评论不会关,捍卫大家说话的权利。不过对于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朋友们,希望你们不要被负面的信息影响,看到你想看到的,做你觉得对的事。

一诺:

在这场纷纷扬扬的大传播和朋友圈大撕裂之后,和大家分享两个朋友写的评论做后记吧:

评论一:

这篇文章发出后,引来好多人骂,说给政府开脱,洗白,什么的。我挺诧异。为什么一说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就变成给政府开脱了?为什么不用尽全身心的怒火骂政府不作为或者不问责,就变成了替政府开脱?

我觉得不需要把责任responsibility的“责任”和fault的“罪过”混为一谈,人人有责怎么等于人人有罪呢?骂政府不如影响政府给政府出谋划策。

金三角的罂粟种植农不种罂粟是因为政府引导他们改种经济作物。快递过劳死,电商和网购的繁荣的确是直接大背景,但不是直接导致某个个体的死因,这里说消费者人人有责不等于人人有罪。

如果人人都只做键盘侠,自己连一点改变都不愿意付出,甚至对谈人人有责的人也发动键盘攻击,那最后responsibility (责任) 就真的变成fault (罪过)了。那个说提头的官员比那些不敢做出任何承诺的官员至少勇敢一些。他只是因为他没做到承诺给看客留下了话柄。那些连目标都不敢定的人难道更好一些?

评论二:

雾霾一散,谈雾霾的文章就少了。但我现在深深地了解阅读理解给标准答案的不易了。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出迥异的观点和倾向来,它就好比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各自的经历,思维模式和心中的假想敌。

有人批判这文章模糊了治霾的主体,推脱了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有人则批判这文章完全是中产阶级的自我YY,显摆优越感,而漠视了穷人的生计和伦理;……哇,我特别内疚,我怎么读不出这些倾向来呢?

我悲催地发现,我只看到了这篇文章中对全球产业布局和中美地缘政治的呈现,对我们自身沉浸现代生活方式而不自觉的反思,以及对每个人责任和行动的强调。

难道政府和企业只是个虚空的概念,而不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吗?难道强调每个人的行动就一定要和对政府、企业的监督对立起来的吗?难道雾霾问题仅仅是雾霾,而不是我们生存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体现吗?

好吧,我们一向不喜欢多方、平衡的视角,我们一向喜欢铿锵有力地给别人贴标签划圈站队,好吧,阅读最终不过强化了我们已有的偏见和思维模式,从这个角度上看,奴隶社会的名字真是取得好,因为不管我们自诩如何学识渊博,经历丰富,假如不反思自己,最终都不过是某种偏见的奴隶。


推荐阅读:

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

一诺 | 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

独立思考,可能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课

中国教育到底缺了什么?

穹顶之下,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